古玉鉴定十大不可仿的特征(七)地弯
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18:57    点击次数:78
沈华:古玉鉴定十大不可仿的特征(七)地弯2025-07-24 11:00·玉见沈华

一、古玉的地弯(形变)难仿

玉器在地下钙化后,若受外力作用,会发生弯曲变形,即“地弯”现象。

这种现象极其罕见,以至于有人公开反驳,称尚未见到网络上有任何一张馆藏的图片可以证明“地弯”的存在,没有见过不代表不存在,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,仿品难以通过人工手段模拟这种自然形变。

关于古玉的“地弯”现象及其鉴定要点,这种现象确实罕见且难以仿制,但近年仿品技术也在“进化”。

图片

良渚玉器考古挖掘现场,古玉叠压状态

以前也专门写过此类文章,感觉总是没有说的太清楚,就是图片资料较为缺乏,很难拿出具有说服力的证据,根据这次十大不可仿的特征系列,专门收集相关资料,以下是关键点的总结和补充,供大家参考:

二、古玉地弯”现象的核心特征

1. 地弯的自然成因:

古玉在埋葬入土的过程中,玉质在地下长期钙化+外力挤压,玉器在地下因矿物置换(钙化)导致结构疏松,受地层挤压或重力作用,缓慢发生塑性变形。

这里面有一个材质特点就是不可逆性,天然地弯的弧度流畅无反弹,因玉质已发生本质变化(如分子结构崩解)。而且能够产生地弯状态的古玉一般都在三千年左右,那些拿着明清玉器来说“地弯”的都可以当作骗子。

图片

考古现场的玉器出土图片

2. 如何识别仿品的破绽:

前面已经说过,地弯是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的,而现在的仿制就是将这个过程快速实现的转化,明白这个道理,就可以理解短期内如果想形成古玉的地弯效果,只能通过人为干预,才能实现,这里总结出三种仿制的工艺和方法,供大家在鉴定时参考。

a、通过人工高温加热玉器使之弯曲,这样仿制的地弯弧度生硬,常见局部折角(如90度直角弯),而且玉器的表面常有高温灼烧痕迹(焦黑或玻璃化)。

图片

网络图片,可以当作反面教材

b、通过化学药剂腐蚀玉质伪造钙化,这样形成的效果就是玉器的腐蚀层浮于表面,未深入肌理;用灯光打透可以看出皮壳钙化明显,但是玉质内部完全没有如何改变,而且这样形成的地弯在玉器的弯曲处易开裂脱落,用化学制剂形成的钙化部分与玉芯界限分明,无自然过渡。

c、通过粘接拼接的手段,这种手法较为低劣,肉眼完全就可见接缝,而且断面无法吻合;即使有的高仿外观正常,用显微观察依然可见胶痕。还有一种方法,就是前不久网络上争议不断的荧光灯作用,此时可以发挥出来,用荧光灯照射,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化学胶剂的反射光,

3. 地弯古玉的鉴定关键细节:

第一点我们可以从玉器的弧度流畅度来观察,真品的制作如柳枝弯曲,地弯处无应力点;而仿品似铁丝折弯,有“死折”,人为痕迹明显。

图片

凌家滩的玉器已经明显出现钙化的状态

第二点就是要了解钙化与形变的关系:

真品的钙化最严重处(如接触土壤面)的位置也是玉质最薄弱的地方,这里出现的形变最大。

而仿品的钙化层与弯曲弧度无逻辑关联;生硬突兀,如果这个词不好理解,可以看一下仿品的图片,它是为了仿制而存在,与真品不同的是,一个是被动形成的,一个是主动出现的,理解这一点,一目了然。

图片

从一些考古出土的玉器碎片中也能看出压力过大的结果

第三点就是两者的细节显微结构,古玉真品的晶体错位呈绵延云雾状(缓慢受力证据)。

而仿品的晶体会呈现出断裂或熔融(瞬间外力痕迹)。

图片

地弯的产生与压力和环境、材质、时间有关

三、为何馆藏玉器罕见地弯现象的实物?

有三个方面的原因:

1、受到保存条件限制:地弯玉器结构脆弱,出土时极易碎裂,完整器稀少。而且此类玉器以前因为品相问题,不是展览和公开的主要品种,很多都在考古所的资料中或研究过程,不对外公开也可以理解。

图片

良渚文化的玉琮就有明显的局部挤压变形的特征

2、学术认知滞后:地弯现象早年未被系统记录,近年才被学界重视(如红山文化遗址发现报告),而考古研究一般不是把古玉的真假当作主要的课堂研究,毕竟都是古墓中出土的实物,可能更关心实物的状态和功能,不会对此类极为特殊的现象投入专门的研究和分析。

3、仿品混淆视听:市场上不能否认的就是,大量低仿品流通,许多靠“贩卖”“高古玉”的专家又拼命鼓吹地弯的真实性,而真品又不在多数人了解的情况下,导致真品更受质疑。考古单位有实物,但是人家可能没有那个闲心来跟你证明,长此以往,劣币驱逐良币,市场上仿假和造假形成主流,造成很多真正的玩家宁肯不碰,也不相信的态度。

图片

网络图片,不做评断,

四、地弯古玉的应对建议(收藏实践)

1. 科学检测辅助:

可以使用X射线衍射,来分析玉质的钙化层矿物成分(真品为磷灰石/方解石置换;仿品多为石膏或胶体)。

或者使用显微CT扫描:观察的内部裂隙走向(真品裂隙随弯曲发散;仿品呈放射状炸裂)。

2. 权威案例参考:

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璜(轻微地弯,钙化层与弧度吻合)。

图片

台北故宫乾隆时期收藏的汉代玉璧也带有地弯现状

民间藏家发布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汉代文化玉壁。

3. 警惕“故事陷阱”:

勿轻信“独家出土”传闻,要求提供地质层位证据(如土壤pH值、埋藏深度分析)。

五、有哪些馆藏实物可以证明“地弯”的存在

国内多家博物馆确实收藏并展出了带有“地弯”现象的古玉真品,但由于地弯的细微性或展示角度的限制,普通观众在参观时可能不易察觉。

以下是已公开报道或学术研究中明确提及的馆藏地弯玉器案例,部分可通过考古报告或博物馆官方图录查看细节图片:

图片

考古现场的玉器出土状态,会产生地弯的原因之一

(一)、浙江良渚博物院

1. 良渚文化玉琮与玉管

展品:瑶山遗址出土的玉琮(整体倾斜形变)、六节琮式玉管(多角度挤压凹陷)。

特征:玉琮表面纹饰因长期挤压呈压缩状;玉管出现多处弧形凹陷,符合全方位受力的自然形变。

图片

良渚玉琮的挤压图片

图片来源:考古发掘报告及博物院展陈图录(如《瑶山》考古报告)。

2. 反山M20遗址玉器群

展品:叠压状态的玉璧、玉钺、玉管等。

特征:出土时器物相互堆叠,部分玉器因千年压力产生轻微弯曲,现场发掘照片清晰记录了叠压关系(见下图示例)。

图片

良渚玉器出土现状

图片来源:良渚博物院常设展览“反山王陵”单元,或《良渚文化玉器》学术图集。

(二)、河南博物院

下寺3号墓蟠虺纹玉玦(春秋晚期)

特征:管状玉玦上部边缘因挤压形成局部塌陷,形似“压缩”状态,但未完全断裂,体现玉质钙化后的塑性形变。

图片

图片来源:淅川楚墓考古报告(《淅川下寺春秋楚墓》)及河南博物院官网藏品数据库。

(三)、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(红山文化藏品)

图片

红山文化半拉山遗址出土的玉镯

半拉山遗址玉镯

特征:先天绺裂受外力扩大形成“错牙”现象(地弯的关联形态),需显微观察裂隙错位。

图片来源:《红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》中的线描图及显微照片。

(四)、可公开获取的地弯真品图片来源

1. 学术出版物

《良渚文化玉器》(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)收录瑶山玉琮形变照片。

图片

凌家滩考古出土的玉钺

《凌家滩:田野考古发掘报告》包含玉器钙化及脆弱状态的记录(关联化尘现象,间接印证地弯成因)。

2. 考古纪录片

央视《探索发现·解密凌家滩》展示了透闪石玉器出土时易碎的状态,虽拍摄的主题不是介绍地弯现象,但解释了钙化玉器受外力形变的条件,而且视频的画面也十分清晰的可以看出玉器的弯曲状态。

图片

央视纪录片中的玉器考古现场,地弯现象十分明显

图片

玉器地弯的放大图

3. 博物馆官方资源

良渚博物院官网“藏品精粹”栏目提供部分玉器的高清图,需结合文字说明判断形变(如反山M20叠压场景)。

图片

瑶山出土的玉琮地弯现状

六、最终的结语

地弯是古玉“次生变化”的终极形态之一,堪称天地之力雕琢的“时间密码”。

但是由于数量极少,形成的多种原因难度大等,市场上充斥着很多假货,面对高仿品,需以科学手段+经验双轨验证,既要掌握微观物证,亦需领悟自然形变的内在逻辑。

图片

这些应该属于妥妥的智商税

真正的古玉地弯,是大地耐心书写的曲线,而人工仿制,终究是仓促的谎言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福昕软件:股东拟减持不超过0.06%股份
下一篇:没有了